中元节为何被称为鬼节,我们现在说的中元节,其实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节日,他们分别是:民俗“鬼月”、道教中元节、佛教盂兰盆节。
中元节为何偏要成鬼?《礼记·祭法》又说:“庶人庶士无庙,死曰鬼”。意思是说:普通百姓没有庙宇,死后无人供奉,只能变成鬼。原来人不仅生前分三六九等,死后还要饱受等级压迫。那些达官贵人死后有庙供奉,不仅生前享富贵,死后还能成神,何其不公?唯一给人留点指望的便是中元节,俗称鬼节。虽然不能成神,但是“鬼途“是大多数人的无奈选择。
按传统,农历七月是我国民俗传说中的“鬼月”。每年从七月初一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一直到七月三十才关上鬼门,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
为了让阴阳二界的人鬼都平安,我国自古以来,便有在七月设醮普渡的习俗。民间在七月鬼月的第一天、第二天、第十五天和最后一天都要进行拜祭。
鬼月的第一天,即七月初一日,是私宅“开地门”的日子,需要祭拜。这一天鬼门关开,诸鬼来到凡间,就当是放暑假吧。祭拜有大祭和小祭。大祭就是做一桌丰盛的菜,小祭就是简单卖点水果饼干。不管怎么样,就是表达一个敬意。
鬼月的第二天,即七月初二日,是公共场所“开地门”的日子。商号、衙门等单位祭拜都是比私宅晚一天。祭拜的目的就是让这个月平安度过,别出什么灵异事件。
七月十五是鬼节的正日,亦是鬼门大开的日子,这时侯阴气最重,所以当晚最好不要出街,另外,最好亦不要到河边或海边等地。除此之外,最好不要乱说一些不吉利或得罪灵界的话,以免招惹阴灵。这一天的黑夜(清晨和深夜),鬼神大聚会,阴气最盛,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中元节”了。
鬼月的最后一日,即八月初一日之前一日,叫做“关地门”。
这一天是众鬼放完假期,重新回到地狱的日子。在这一天,也要祭祀,为的就是剩下的日子保平安。
其实最初的中元节只是民间的祭祖节,“鬼节”这个叫法是由道教中元普渡开鬼门关的思想演变而来的。
道教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地官所管为地府,所检的重点自然是诸路鬼众了。将中元与上元、下元合称“三元”。
据说中元之日,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众鬼都要离开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没主的就游荡人间,徘徊在各处找东西吃,因此又称鬼节,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点荷灯为亡魂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道士建醮祈祷,内容是为亡魂的灵魂超度。
中元节,也是佛教的"盂兰节"。
有关盂兰节民间一直是流传着目连救母的故事。
传说,目连的母亲刘青捷被打入地狱。目连用其神通力,看到了他的母亲堕入恶鬼道中,肚子很大,喉咙很小,不能进食,饿得很辛苦。他见状,拿了饭要喂母亲,可是饭一进口,就烧成灰炭。
目连感到悲痛极了,要求释迦解救。释迦告诉他说:其母罪孽太深,一定要以盆器,罗列百味,供奉众僧,才能解他母亲倒悬之苦。终于,他帮助了他的母亲脱离倒悬之苦。
后人因此应念心中,每年的七月十五以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所以,中元节这一天并不只是“鬼节”,更是一个“孝”的节日。
01中元节的由来和起源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也有在七月十四日过,节日风俗以
追思先人、祭奠祖先、礼敬亡灵
为主。
民俗专家认为,中元节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是追怀先人既古老又现代的一种传统,这一传统体现了古人“
慎终追远
”的思想。基于这种思想和对先人的感情和责任使然,中元节势必也会不断得到延续和传承。
关于中元节的起源,至少有三种说法。其中最出名的说法便是“
秋尝祭祖说
”。
四季享祭,是我国上古时期就有的祭祀仪礼。
《春秋繁露》记载:“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时之生熟,而祭其父母也。春曰祠,夏曰灼,秋曰尝,冬曰烝……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
《礼记·月令》也说孟秋之时,“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
中元节所在的七月十五日,已经是立秋节气之后。秋天到来,意味着收获季节的来临。秋天收获之后,以新熟谷物祭祖,正是“秋尝”。时间上、礼仪上的高度重合,使得“秋尝”与中元节祭祖形成一致,成为中元节的主要源头之一。
02古人怎么过“中元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