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山东青岛,网曝胶州市民政局给市民群发殡仪服务部开业广告短信,多名市民表示观感不适。短信中写道“市殡仪服务部已开业”“平价寿服、公墓、殡仪全流程服务”,最后还留了电话。对此,胶州民政局殡葬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主要想宣传殡葬改革和移风易俗,工作中没有充分考虑群众心理感受,已经认识到错误了,正在整改中。(9月17日九派新闻)
谈及殡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尺。有人觉得无可厚非,有人觉得突然收到这种短信多少“晦气”,在生死命题上,不同人群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敏感点和心理适应度。因此,有关部门想要宣传殡葬改革和移风易俗的本意虽好,但考虑欠佳,没能充分考虑群众心理感受,就用群发短信的方式告知殡葬服务相关信息,占用公共资源,恐怕并不合理。
更何况,这是一条殡仪服务部开业的广告短信,带有一定的商业性质。除了道歉和整改,有关部门更应思考,群发此类广告消息是否需要提前征询民众意见?言辞表述是否恰当,兼具人情味?内容适合群发,容易引起误会吗?群发不代表“全发”,针对不同人群、不同话题,公益性短信应取舍有度、谨慎发送,断不能一刀切地全塞给用户,更不能一“发”了之。
近年来,政府公益性短信出现过不少问题,被吐槽最多的就是“扰民”——有关无关的内容“想发就发”,从提醒、通知民众的好事,变成了信息轰炸和骚扰,公益性短信多少变了味。此前,据云南新闻广播报道,有市民凌晨3点突然被一条“家是最温暖的港湾”的短信吵醒。这个时间发送无关紧要的短信,究竟是提醒还是扰民?又有多大意义?发送时间不对、内容不合适的公益性短信,在管理不善的情况下变成垃圾短信,不仅谈不上温馨,反而会对用户权益造成一定侵害,并影响政府部门的声誉和形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