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新疆美食真的是不胜枚举,抓饭、馕、拌面、大盘鸡、烤包子、烤羊肉串、凉皮子、烤全羊、椒麻鸡……可是,你知道这些美食的来历吗?
Grasp a meal
手抓饭
相传在一千多年前,有个叫阿布艾里·依比西纳医生,在他晚年的时候,身体很虚弱,吃了很多药也无济于事,后来他研究了一种饭,进行食疗。他选用了羊肉、胡萝卜、洋葱、清油、羊油和大米加水加盐后小火焖熟。这种饭具有色、香、味俱全的特点,很能引起人们的食欲。于是他早晚各吃一小碗,半月后,身体渐渐地恢复了健康,周围的人都非常惊奇,以为他吃了什么灵丹妙药。
后来,他把这种“药方”传给了大家,一传十,十传百,便成为现在的维吾尔族人普遍吃的抓饭了。
Bread
香馕
很久以前,在炎热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一个叫吐尔洪的牧羊人被太阳烤得浑身冒油,实在受不了了,把老婆放在盆里的一块面团顶在头上像戴毡帽一样严严实实扣在了头上。面团凉丝丝的十分舒服,不多时,头顶上的面团被太阳烤的十分热,结成像面饼一样的硬块,不一会儿,吐尔洪被脚下一条红柳根绊了一下,头顶上的面饼摔在被太阳烤的炙热的地上,香味儿越来越浓,布满了前后左右。吐尔洪随手捡起一块儿碎饼,放进嘴里细细品味,外焦里嫩,香脆可口,非常好吃。
吐尔洪想:天不是每天都晴的,在没有太阳的时候想吃这种面饼应该如何制作呢?于是,他在自家院里,挖了一个大坑,四壁用黄泥抹实,在中间烧起红柳根,等炭火通红时,把和好的面团贴到四壁上,不一会儿面饼就香味四溢了,这就是新疆馕的来历。
Lagman
拌面
新疆拌面又称“拉条子”,古时候人们运送货物没有像现在这样先进快捷的运输工具,要将货物通过茫茫戈壁与沙漠运到西域,就只有“沙漠之舟”骆驼能够胜任了,所以过去每个城市都有这些“跑运输”的骆驼客常年来往于丝绸之路之上。
出门在外,时间久了难免会想念家乡的饭菜,可那时候不像现在各地风味饭馆小吃随处可见。吃了一路干粮的骆驼客到了迪化驿站不仅可以好好休整一番,更要做上一顿家乡饭慰劳“饥渴”的胃。拉面技艺就是这样由山西一带的骆驼客带到新疆的,并因其制作的时候以菜拌面而得名。
Big plate chicken
大盘鸡
相传解放前期,一位四川的烹饪高手张师傅为躲避战乱,来到新疆沙湾县落户。他选择在312国道旁开了一家小饭馆,卖炒面、拌面为生,生意时好时坏。八十年代初的一天,一位长途汽车司机来到他的小店吃饭,随口给张师傅说:“炒面、拌面太干,你给我炒一份辣子鸡,多放些汤,再给我拉一些面拌在一起。”这句话提醒了张师傅,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这道菜变成了响誉全国的大盘鸡。
Baked buns
烤包子
以前新疆的游牧民,出外放羊、打猎,都自带馕、水、刀、面粉等,很长时间不回家。相传最早的烤包子就是在野外诞生的,那些牧民打来野兔,把肉洗净切碎,用和好的面包上,放在木炭上烤熟了吃,味道的确不错,只是沾在外表的炭灰不好办,聪明的牧民就找来三块石头,两块当支架,另一块平整点的架在那两块石头上,然后用木炭把石头烤热,再把“兔肉包子”沾在石头架的内壁上,这样烤出的包子外表就没有粘着的炭灰了。从此以后,烤包子都是在炉膛里烤了,肉馅也变成了现在的羊肉!
Barbecue
羊肉串
烤羊肉串源于新疆考古家在鲁南临沂市内出土的一座东汉晚期画像残墓中发现刻有烤肉串的画像石,经研究发现这两幅画中所见的人物形象皆为汉人,一男子左手持两串肉的叉,右手拿把扇煽火,在三足鼎上烤肉串。后面悬挂着羊与牛,边上是持有长刀的男子在宰杀牲畜。这就是被新疆人发扬光大的羊肉串的来历。
Cool leather
凉皮子
相传秦始皇在位时,有一年大旱,秦镇稻田多出稗秕,农人无法完成粮食进贡任务。当地一位叫李十二的农民,将打下的稻米用水拌湿,碾成米粉,和成糊状蒸熟,切成条状,制成了最早的米皮上贡,始皇帝大喜,钦定秦镇米皮为朝廷贡品。
后来,每年正月二十三,秦镇家家户户蒸米皮,纪念李十二。制作米皮的习俗与技艺由此世代相传,后来米皮被传到新疆,加入了新疆特色,把米皮改成了面皮,制成爽口的凉皮子,成了西北一道历史知名小吃。
Roast Whole Lamb
烤全羊
据传,早在几千年前,生活在西北地区的牧民已经开始用火来烧食猎取到的整只野兽,大草原牧民特定的游牧生活方式,使这种食用方法延续至今。新疆解放以前,烤全羊是在逢年过节、庆祝寿辰、喜事来临时,用以招待尊贵的客人的珍馐佳肴,一般牧民根本吃不到的。如今,随着旅游业、交通业、商业的发展,人们的交往更加便捷,烤全羊已成为人们招待外宾和贵客的传统名肴,已成为新疆饮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Spiced chicken with chili sauce
椒麻鸡
相传以前在新疆乌鲁木齐南关财神楼(现南关清真二食堂门前一带),由回族宋师傅设摊经营的椒麻鸡名扬全城。宋师傅是个矮个老头,熟人都开玩笑称他“宋矬子”,一提起吃椒麻鸡,人们都会异口同声地称赞财神楼子宋矬子做的味最美。宋师傅制作椒麻鸡很有章法,一般选用1公斤多重的肉鸡,洗净后用花椒粉和适量盐在鸡上擦一遍,使之入味。每只鸡腌制约20分钟后,再下锅用卤汤文火煨煮。卤汤内有各种调料,这些调料均属于中草药中的“十三香”。难怪有些会吃鸡的美食家说,这香喷喷的椒麻鸡,确有强身健体之功效。
Xinjiang nut cake
切糕
切糕是玛仁糖在新疆外地区民众在不知道名称的情况下根据贩卖时的特点所赋予的名称,是一种新疆维吾尔族民众采用传统特色工艺,选用核桃仁、玉米饴、葡萄干、葡萄汁、芝麻、玫瑰花、巴丹杏、枣等原料熬制而成的民族特色食品。
早在丝绸之路时期,新疆是国内外商队往来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很重要的食物补给站。由于商人们都是做的长途旅行,所携带的食物必须要能长久保存且便于携带,而且要富含人体所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各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比如维生素C,否则人长途跋涉下来,就会像达伽玛和麦哲伦远洋船队上的水手那样,是会得坏血病而死。而切糕所具备的易保存、易携带和高营养的特点正满足了往返于商道上的人们的需求。
关于核桃玛仁糖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有两位夫妇,夫老多病,妇相貌丑陋,不能生育。突一夜做梦,梦见一老神仙告知:“向南有圣树,取果实与金谷同食。”夫妇俩寻找了三年找来和田的核桃,与玉米同食。妇面容娇丽,夫身健力强。不久生育一子,子考中汉朝的状元。核桃玛仁糖以其神奇功效流传至今,深受当地群众的青睐。
pitir manta
薄皮包子
薄皮包子(维语叫“皮特尔曼吐”)是维吾尔族同胞喜爱的食品。城乡巴扎的饭馆、食摊,多销售薄皮包子和烤包子(维语叫“沙木萨”)这两种食品,如北京夹肉烧饼和天津的狗不理包子那样受顾客欢迎。有趣的是,当薄皮包子蒸熟揭笼或烤包子从馕坑取出那阵子,厨师常常提高嗓门,拉着长声呼喊:“依布拉音·艾利克斯拉木包子哎……”据说这个依布拉音·艾利克斯拉木是几百年前的名厨,他做烤包子、薄皮包子誉冠西城。于是,后人就拿他的名字作为招徕顾客的牌子。
薄皮包子也就是蒸包子。做馅的原料和烤包子差不多。包子皮要攒得很薄,蒸熟后,几乎透过包子皮就可以看到里面的馅。吃起来好像包子皮都溶化到嫩肉油香之中,颇有灌汤包子的风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