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d out.
Be outstanding.
OBSESSDIA
Maison Martin Margiela
Martin Margiela被称为时尚解构主义的怪才,名声赫赫却一直和媒体躲猫猫;他的商品只有数字标号没有商标,却曾用上千个商标和洗水唛缝制了一件夹克;他一直在“反时装”, 从不解读自己的作品,破坏解构肆无忌惮;更鲜有人见过他的真面目,他从不在秀场现身,拒绝接受面对面的采访,直到前日突然出现为Galliano撑腰。Martin Margiela这个名字不断被流转于唇齿舌尖,人们赞叹他的技艺,追捧他的创意,分析他的动机 诚然天下谁人不识君,可Martin Margiela的狐狸尾巴,却丁点儿未露。
Maison Martin Margiela 2014秋冬系列
Martin Margiela把贝克特的名作《En attendant Godot / 等待戈多》偷换成一出名叫《En attendant Margiela》的戏,季复一季在时装周上演。“整个团队就是Martin Margiela,他或许就是我们其中的某个人,或许就是摆在这里的一张椅子,或许他正在旧衣市场。他是谁并不重要,请关注我们的服装。”这便是来自 Martin Margiela公司令人抓狂的官方回答,在明星设计师泛滥的当下,他一开始就坏了规矩。秘而不宣的身份,着力强调关注的“服装”本身,以及身处时装周“反时装”的脾性,让我们对设计趋势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只好等待Margiela,等待戈多。
等待Margiela | 时尚拜物缔造者
H&M MMM 联名系列发布会(巴黎)
“Martin Margiela,1957年生于比利时鲁汶市;1977年就读于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1984年成为Jean Paul Gaultier的设计助理;1988年正式单飞,建立Maison Martin Margiela品牌。”Martin Margiela的个人简介,无矫饰,无细节,干脆利落。 记得在1989年,Martin Margiela生平第一场时装秀上,他的设计已令人瞠目结舌 服装上印染着纹身图样,背心均是由破损的针织衫制成,靴子的脚尖分叉,套头衫由军用袜子重新组装而成,还有一些服装则是由干洗服装的塑料袋制成。模特的脚底沾满红色汁液,走在铺着白色棉布的T台上,每一步都留鲜红的足迹。
Maison Martin Margiela 1989年 第一场发布会
时尚中毒者(Fashion Victim)对Martin Margiela大多爱恨交织。一方面,欣赏他将自己藏匿起来,反对时装体系中设计师日益明星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也被他高高吊起了胃口,千方百计想挖出点陈年八卦来。所幸的是,并非一无所获:2003年5月的《号外》杂志爆料,1998年7月的《Studio Voice》杂志做过一期Martin Margiela特辑,收纳了一张设计师本人的照片,《号外》说这张照片“可一或者不可再”,相信这是Martin在媒体上唯一一次露面;而2003年,当年“安特卫普六君子”之一的Marina Yee重出江湖,在采访中提及她当年因盛名重压,而黯然离开时装界,并与昔日男友Martin Margiela分手的旧事。由此可见,Martin Margiela并非滴水不漏,至少证明他和其他90%的男设计师不一样 他是异性恋。除此以外,诸如“Martin的奋斗”,“Martin和她的女人们”,“青少年Martin”等时下流行的时尚传记体一概没有。
左起:Martin Margiela唯一一张照片09年,Margiela离开后的品牌幕后主理Matthieu Blazy(2012至2015春夏)与好友Raf Simons
知识分子们在批判时装时,常常使用“fetish”这个词,即拜物教、物神崇拜。尽管Martin Margiela的初衷是反时装,从另一方面看来,却也沦入了另一维度的fetishism。关于Martin那些路人皆知的事,在时装迷们那里可以演化出诸多“拜物”的变种: Maison Martin Margiela的logo由0至23这24个阿拉伯数字分3行排开,不同定位的产品线,以圈划数字标记。如0号系列意指Artisanal系列,女装基本衣饰则以6号来示意,10号是男装系列的代号,鞋子是22号,而印刷品及配件就是13号;随着系列的更新,会有更多不同的号码出现。于是有人便大肆张扬常规产品线以外的稀少品种,比如同时圈划出0与10、男女通吃的产品,抑或是圈划出所有数字的限量版;
Maison Martin Margiela数字标号对应产品线
季季换了底色和字色(甚至换语种)的Fight AIDS Tee,是收藏者的最爱,并且连年升值,比买黄金还靠谱。黄伟文为它写了2000字,其中一句值得玩味“一般老资格时装人士则继续炫耀身上第一季的军绿底黑字古着为荣”,这个“拜物教”推崇“原教旨主义”,反对“修正主义”; 把“此中有深意”的Martin Margiela物化,是亚洲人的专利。那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噱头,竟也诱惑了成批成批的Fashion Victim乖乖花钱买打脸。
Maison Martin Margiela Fight AIDS Tee
等待Margiela | 旧得坦荡,旧得任性
Maison Martin Margiela Artisanal Haute Couture 2013秋冬
虽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旧”,但Margiela和张爱玲想必是更有见识的,她在《更衣记》里写“再没有心肝的女子说起她 去年那件织锦缎夹袍 的时候,也是一往情深的。”时装工业鼓励人们喜新厌旧,用季节性“速死”的铁律,推动时装消费的频率。H&M、Zara等快时尚更是势如洪水,大概绝少人还能记起去年那件织锦缎夹袍了。而着旧了的衣衫,因褪了簇新时的光泽,得以让品格独具的谦卑与质朴跃然衣上。
在由Martin Margiela策划的第一期《A》杂志中,Margiela分步骤地教授读者如何用8双棉袜组成一件套头衫
所谓的vintage潮流和Martin Margiela的服装,均在服装的面貌上,重建织锦缎夹袍的记忆。 在英国与日本,贩卖vintage的二手服装店摆脱了穷酸气,吸引了富家公子前来淘货。除了贪恋其陈旧的气息,服装的历史维度也一并添加了进来,左右审美。殊不知John Galliano和Alexander McQueen均是伦敦vintage名店Rellik的常客。其实,二手服装交易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是在资源条件的限制下,提高服装的使用率,将旧衣再次推向市场。
Maison Martin Margiela Artisanal Haute Couture 2012秋冬,古董棒球手套拼接的上衣
Martin Margiela的服装在表象上,也于旧字中体现“不完美的完美”,即便是那些批量生产的成衣,面料也均经过“做旧”的处理。若是遇上没有见识的干洗店老板,洗干净烫整齐了,反倒由原来的“纯金”,一下变成了“镀金”。Martin Margiela的零售空间也如出一辙,无论是boutique还是大百货商店专柜的陈设,均散发了一股陈旧、不施精作的气息,与周遭其他品牌光鲜的时装形成鲜明对比。粉刷得不干不净的墙壁,呈现出脏兮兮的白色,均激发起怀乡的旧情。 Martin Margiela本人的日常工作之一,便是埋首二手服装市场,而他的初衷与“古着”并无干系,他压根不在乎旧衣本身的历史,也并没有再现叫人心心念念的“去年那件织锦缎夹袍”。他基本的操作手法是“借尸还魂”。
Martin Margiela 早期redesign作品
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许玉兰”拆了十七八副精纺劳防手套,织成一件线衣。若是换了Martin Margiela来做,手套绝对不会被打散了形状,新造的线衣上必定处处提醒人们:“我曾经是许多副手套。”对于Martin Margiela而言,通过“蒙太奇”的手法重建而得的主线高定(Artisanal collection即0号线),才真正让时装界,惊为天人。
Maison Martin Margiela Artisanal Haute Couture 2013秋冬
《国际先驱导报》在描述Martin Margiela最早的设计 1989春夏系列时称“服装上印染着纹身图样,背心均是由破损的针织衫制成,靴子的脚尖分叉,套头衫由军用袜子重新组装而成,还有一些服装则是由干洗服装的塑料袋制成。这些均是早年的Margiela对回收品物化的标志。”而在由Martin Margiela策划的第一期《A》杂志中,他更是分步骤地教授读者,如何用8双棉袜组成一件套头衫。而那些用扑克牌做成的马甲,用皮革废料镶拼而成的新夹克,用旧手套改装而成的钱包 均是延着这个思路的一路得来的。如果说二手服装市场在不经意间,将贫富联系到了一起;那Martin Margiela选取平民服装为素材的举动,则让服装逆流回了富人这边。
等待Margiela | 解构再生
Martin Margiela向来是时装学者的最爱。Alison Gill最先将他的服装描述成“解构的时尚”,认为这是一种“具有影响力的法国风格,表现哲学思想与解构主义,就如同Jacques Derrida的文章一样。”只是 Martin从来不提“解构”二字,Jacques Derrida本人也不曾解释“解构” 阅读过学者们关于Jacques Derrida的长篇大论的读者,相较与Martin Margiela庞大的消费者而言,简直是杯水车薪。
若要取得Martin Margiela的精华,可从1997年同一概念的两个系列入手 “假人模特”(mannekin)是衣工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它们拥有最经典的身材比例,用以立体地支撑起服装。Martin Margiela在这个系列中,将包裹在假人模特身上褐色、粗砺的面料剥离下来,巧心剪裁成马甲,披挂在真人模特的身上,成为这个系列的主体。面料上所留存的“stockman”和“semi couture”字样很重要,提醒观众面料的原初功能。而另一组作品,则保留了打版时在面料上留下的辅助线条,并将不经拷边的线头与缝褶一一暴露在外。
无论是假人模特身上的粗布,还是那些衣物制作过程中的辅助线,Martin Margiela均把服装制造背后的一地鸡毛,粗暴地展示在了观众面前。20世纪20年代的俄罗斯前卫服装一派也曾提出过不矫饰,保存一切人工痕迹的主张 “审美层面必须被针脚取代 ”。然而Martin Margiela却无意毫无智力难度的功能主义服装,在他可与haute couture比肩的高超技术的改造下,时装工业所刻意隐藏起来的那些东西,成了审美的重点。
Martin Margiela每一季的设计概念非常清晰,所有系列整整齐齐地排开,好似一篇篇的“命题作文”:1990年春夏是“金属、纸张和塑料袋”;1991年春夏是“牛仔裤变形记”;1992年春夏是“丝巾的华丽转身”;1997年是“时装背后的一地鸡毛”;1998年是“平面服装”;1999年春夏,则是 “10年回顾,再玩一遍” Martin说:“使用现成品再设计,其实很困难重重,我们将之视为一项设计上的挑战,而并非出于环保的原因。其结果,便是这些元素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对Martin来说,审美还是重要的,原初素材的功能被化为无用的装饰。他的创造更像是“为艺术而艺术”。
Kanye West演唱会上头戴Maison Martin Margiela Artisanal 面罩
他的创意也远未止于衣服,他那花样百出的秀与静态展示,也颠覆了传统时装工业的常态。他把秀安排在汇集了非洲人和阿拉伯人,巴黎最穷的地区之一;或是在废弃的地铁通道里;也有可能在荒弃的停车场;也曾在马戏帐篷里作过表演;甚至将他精心制作的新品video,安排在巴黎的10间咖啡馆里同时播放。而模特也并非专业,没有装模作样的猫步,反倒像极了一个当代戏剧场景,“模特”只是混杂在人群里,恰好穿了Martin Margiela的衣服而已。时装在Martin Margiela那里,并不携带明日的梦想,只沦于日常。甚至连模特也可以不要,仅仅就是一些与真人等高的木偶,又将时装带往“终极身体”的另一个极端。
Maison Martin Margiela Artisanal Haute Couture 2013秋冬后台
然而大嘴巴Suzy Menkes的于MMM 2015年春夏秀后的爆料却颠覆了一切,按照设计师必须居于幕后的“特殊”惯例,被曝光的前幕后主理Matthieu Blazy离开MMM,并引发Diesel集团以及MMM团队对Suzy Menkes的不满 随即Diesel集团对Galliano伸出了橄榄枝,Dior前任创意总监John Galliano 2011年因反犹言论而被开除,同年离开了自己的同名品牌。沉寂的几年时间内,Galliano除了为好友Kate Moss设计婚纱以及有加入过Oscar de la Renta团队外,还为自己的母校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任教,以一个相对缓慢的步伐重返着时尚圈,直至前日出任Maison Martin Margiela创意总监一职,并负责品牌的高定和成衣系列。
出任Maison Martin Margiela创意总监的John Galliano
Galliano接手Maison Martin Margiela引起轩然大波,即便有Diesel财团不断为被质疑的Galliano解围也于事无补。有人为John Galliano找到新归属而雀跃,也有人担忧其与Maison Martin Margiela的风格迥异而不得兼容。想想看,1月份即将揭晓的Maison Martin Margiela Artisanal 2015春夏高级定制系列,我们会看到的一堆回收材料垒起来的帝政鲸骨裙么?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不得而知,无论是对于Galliano,对于Martin Margiela,还是对于MMM这个品牌 我们所能做的,只有等待Martin Margiela,等待戈多。
OBSESSDIA
Trends,Beauty,Business
以冷静视角
窥探时尚产业的审美趋势与消费生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