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淘之家

  最近一直被一篇讲《宝洁必将衰败》的文章刷屏,标题的“永远不能复苏”惊悚得赚足了眼球。但对其中的观点,宏图不太认同。

  工业时代不会褪去

  成立于工业时代的很多企业,并没有那么惨。虽然我不知道这些公司的业绩,但稍微想一下就知道,以上逻辑用到可口可乐(1886年创立)、玛氏(1911年创立)、GE(1892年创立)等一众企业,很牵强啊..更别说像LV(1854年)、Hermes(1837年成立)这些工场手工业时代的企业,到今天仍过得好好的~(想必当年也有人高喊工场手工业时代大势已去,Hermes将永远不能复苏...) 很多后工业时代的企业,其实仍然是“宝洁模式”。比如本土的蓝月亮、立白、自然堂等,再看看他们的生意增长,是无论如何都看不到“衰败”的痕迹的。

  工业时代的核心是什么?是一系列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效率飞速提升和生产成本大幅下降,说白了,就是规模经济。所以基本上我们生活中接触的所有实业,都是遵循这种模式的(手工业和服务业除外)。

  你可能会说,“当年宝洁和类似企业是靠着近乎垄断式的广告宣传才能带来大量的生意,有了大量生意才能开很多生产线,才能进入正循环的呀,现在互联网时代,他们在广告上没办法一家独大了,所以这个正循环就被破坏了呀,所以规模经济失灵了啊...”我只想说,现在这点生意的下滑,还没有到推翻规模经济的程度,看看历史上宝洁等企业经历了多少大起大落就知道了。

  宝洁的根本问题,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撕扯

  全球中心战略,既然说了是理想状态,也就意味着现实不是这样。稍微动动脚趾头就能想到,不同地区、不同国际的市场成熟度、文化、政策、消费者需求是千差万别的,拿中国跟印度、韩国、日本相比,差距都不止一点点。所以宝洁的国际化战略,其实更像是以上几种模式的融合:总部-地区-国家,不同层级的管理范畴和决策能力不一样。那么问题就来了:1)什么决策由当地拍板,哪些要亚太区拍板,哪些要上升到总部?“好像不是很清楚,以防万一,还是往上汇报吧...” 2)从国家到地区到总部,一轮又一轮的沟通,每多一个人犹豫/say no,就要打回来继续完善,决策太慢,往往错失良机...

  最后导致,理想中的“整合全球资源达到效率和收益的最大化”,扭曲成了本地和区域/总部的资源争夺和无尽地打太极。导致的情况就是:总部不了解中国市场需求,本土团队不敢/不能做决策继而无法快速响应。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撕扯,消磨了时间,泯灭了意志,丢掉了生意。

宝洁品牌架构 宝洁的品牌架构

  所以,真相是:随着海淘大量涌入的小品牌的确在中国市场分得了一杯羹,但真正蚕食了宝洁和类似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其实是蓝月亮、自然堂这样的一些本土品牌。他们看上去不够高大上,但是绝对本土化(组织架构简单,决策流程短),且靠人深耕细作积累了真正的实战经验。

  所以说宝洁其实没有全球化的衰退,只是因为这个行业竞争激烈,被本土化企业优胜劣汰了,就好比肯德基麦当劳早已没有了国内饮食的龙头地位。宏图也希望更多的本土企业可以在本土市场替代这些大寡头。

宝洁品牌架构 宝洁的品牌架构

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来源于网络文章,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