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
我国的能工巧匠鲁班曾“削竹为鹞,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汉代发明造纸术后,
风筝改用纸糊制,称作“纸鸢”;
到五代时,纸鸢头上装有竹笛,微风吹动,嗡嗡作响,有如筝声,故而得名“风筝”。
古时候,放风筝是百姓普遍的娱乐活动,
无论是市井小儿、布衣平民,
还是帝王将相、王公贵胄都乐此不疲。
风筝魏,是天津风筝制作技艺的典型代表,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魏国秋,则是“风筝魏”第四代传承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生于“风筝魏”世家的魏国秋,
从小跟随祖父和父亲学习风筝制作技艺;
对风筝有着不一样的情愫。
他在继承传统手工艺,吸取了祖辈的精华的基础上,
进入天津工艺美术学院深造,
传统手艺与现代美术的相结合,
使他制作的风筝既实用,又有着不一样的收藏价值。
用料讲究:筝面多用绸绢,轻而结实;骨架选用质地细密、节长、弹性大的毛竹等;
造型多样:大可千米巨龙,小可以几厘米的风筝;
工艺精湛:骨架全是穿眼儿,扣榫整体固定,可折可叠,便于携带;造型结构繁多,除平板式外,还有弓手式,立体式,串式等等;
彩绘逼真:均为纯手工描绘,线条简练夸张,具有民族特色,并且兼有国画的写意、工笔之神韵,具有极强的观赏性。
以天为纸,书画琳琅于青笺;
将云拟水,鱼蟹游行于碧波;
小小风筝,
制的精细,造的出神,
这大抵便是匠心独具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