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封建时期的历代王朝中,所有朝代的皇帝寿命都很长,唯独元朝的历代皇帝都短命。元朝皇帝的短命和当时统治时期的管理和继承制度有很大关系,混乱的统治制度让每个人都想争夺皇位,当时之间的自相残杀也是元朝皇帝短命的内部因素。元朝皇帝的龙袍很有特色,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元朝皇帝的龙袍样式组图。
为什么元朝皇帝都短命
每一个朝代经过政权,一般都会初期动荡,然后走向稳定。比如唐朝经历玄武门之后迅速走向稳定和繁荣,宋朝经历太祖之后也迅速走向稳定和繁荣,明朝和清朝也是而稳定的最大的标志就需要政通人和,君王在位时间长,保障政策的延续性,而我们来看看元朝。
一、短命的元朝皇帝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又称大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统一全国。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灭亡。北迁的元政权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国号,与明朝对峙,史称“北元”。直至1402年才去元国号并改国号为“鞑靼”。元朝自忽必烈定国号起,历十一帝98年。
附:元朝历代皇帝一览表
我们看整个元代,除了元世祖忽必烈和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元世祖在位35年(前11年元朝尚未建立,历经元朝实际上则为24年),而元顺帝在位36年,整个元朝剩余38年的时间,这中间居然产生了9个皇帝,平均下来一个皇帝在位也就是3年的时间,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们根本没时间放在治国理政上,几乎都在争夺皇位。
元朝灭亡的原因,历史早有定论。其主要原因在于政治黑暗,民族歧视和政治压迫政策。但是我觉得,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政局不稳,也是其根本原因。什么原因造成元朝皇帝短命的呢?个人认为元朝皇帝短命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元朝没有建立完善的继承制度
看完这个图,一个字,乱。两个字,真乱。一大家子谁做皇帝真是不确定啊。
没有建立完善的继承制度和选拔制度。客观上造成了皇权争夺战。一大家子再加上牵动相关的管理人员,整天都在想着谁做皇帝,根本没有人关心百姓的死活,这也进一步刺激了元朝的政治黑暗。
其次,蒙古族的家奴制度延续到了国家的管理中,更进一步加剧了元朝政局的不安定。
元朝君臣关系中长期保持着来自草原游牧社会的私人隶属色彩和身分差异,大臣不过是君主的家臣或奴婢,其权力在大多数时候都被看作皇权的外化和延伸,不被视为威胁。于是就出现了在汉族王朝乃至其他北方民族王朝中不常看到的情况:皇帝委任责成,大胆放权,大臣勇于任事,不加避忌。
元朝后期,在皇位争夺激烈的背景下,一些家臣通过拥立新君、进行政治投机所获得的权力,已有突破传统主从名分、危及皇权的趋势。
第三,元朝未处理好皇权与臣权的关系,特别是皇帝和丞相的关系。
忽必烈即位后,实行中书省一省制,长官为中书令。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正一品,以右丞相为上。平章政事四员,从一品,“掌军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以上皆为宰相。元朝宰相权力很大,是上层权力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是皇位争夺战中的重要依靠力量。
元朝的相权是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大趋势下的一次重要反弹。元朝政治政治生活中存在大量利于宰相专权的机制,与此同时从制度上对宰相专权所作限制却很少。
第四,元朝缺乏对皇族的系统规划和深层次教育。
元朝大多数皇帝权力欲不强,只喜欢贪图享乐。这些皇帝大多只满足于深居宫中,垂拱而治,对亲自处理政务并没有太大兴趣。元朝皇帝不行常朝,其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是居于宫中坐等大臣奏事,并且似乎没有批阅文书的传统,动口不动手,多数时候对大臣所奏之事都只是简单答复“那般者”了事。与其他王朝一些事必躬亲的“勤政”型皇帝相比,元朝皇帝的日常工作量远为逊色。
从根本上看,皇帝作为古代中央集权制的核心,皇帝自己乱,就很难杜绝国家乱的问题。根据现代管理制度的定义——首长负责制的定义。皇帝乱才是元朝乱一切的根源,也是元朝快速走向灭亡的根源。这种根源从现代管理角度来说,概括起来,可以用以下几句话形容:
1、组织管理体系不够完备。谁当老大,怎么当老大并无明文规定。
2、没有进行系统的权利平衡系统建设,执行层具有决策层的权利,而决策层放弃了决策的权利。并没有形成:决策——执行——反馈——追责的管理系统。
所以,元朝短命也就不难理解了。
元朝皇帝的龙袍样式组图
元代皇帝和皇帝亲属穿缠身大龙纹的龙袍,当时民间街市也有这种龙袍出卖,元世祖发现后,立即下令禁止民间私自织绣这种龙袍。在《元史》刑法志和舆服志中,说龙是指五爪两角,这就使龙和蟒有了区分的标准,蟒是四爪或三爪。据《元典章》记载,凡皇帝戴过的帽子样式,别人就不许再做再戴。否则,制作工人就要处死。大德元年,皇帝做了一个黑羔细花儿斜皮帽,责令监司官承直传话,如果有人再做就是死罪。大德十一年,皇帝做了一个金翅雕样皮帽顶儿,传令别人不许再做。至大元年,工匠给验马做的皮帽样子和皇帝的皮帽相同,也下令不许戴,缝帽子的也要治罪。
元代皇帝冕服有衮冕、衮龙服、裳、中单。衮冕,用漆纱制成,冕上覆綖,青表朱里。綖的四周环绕云龙。冠口以珍珠萦绕。綖的前后各有十二旒,綖的左右系黈纩二,冠的周围,珠云龙网结,綖上横天河带,左右至地。这实际上是参照了先秦的典章制度,对古代君王冕冠加以适当改造。衮龙服,是用青罗制成的,饰有日、月、星等图案。这和唐、宋衮服比较起来,略有简化。裳,是用绯罗制成的,其状如裙,饰有纹绣,共16行,每行绣有藻、粉米等图形。中单,是祭服、朝服的内衣,以白纱制成,大红边饰。皇帝的衣料,色彩鲜明,除了华丽的纳石失(在纱、罗、绫上加金的织金锦),还有外来的细毛织物速失、紫貂、银貂、白狐、玄狐等皮毛。元代丝织多为缕金织物,这是前所未有的一大特点。
皇太子的衮冕,用白珠九旒,红丝组为缨,青扩充耳,犀簪导。青衣朱裳,五章在衣,四章在裳。白纱中单。瑜玉双佩。白袜朱舃。这和宋代皇太子衮服相近,都为“白珠九旒”,宋代的“青衣红裳”,元代改为“青衣朱裳”。元代贵族满身红紫细软,以装饰宝石为荣。据说,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一块嵌在皇冠顶上重一两二钱的红宝石,估价中统(元世祖忽必烈年号)钞14万锭。特别名贵的皇冠钹笠冠上加金嵌玉,并饰有稀有的大粒珍珠。这是以往皇冠上未见过的。
元朝皇帝的龙袍样式组图
为什么元朝皇帝都短命
每一个朝代经过政权,一般都会初期动荡,然后走向稳定。比如唐朝经历玄武门之后迅速走向稳定和繁荣,宋朝经历太祖之后也迅速走向稳定和繁荣,明朝和清朝也是而稳定的最大的标志就需要政通人和,君王在位时间长,保障政策的延续性,而我们来看看元朝。
一、短命的元朝皇帝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又称大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统一全国。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灭亡。北迁的元政权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国号,与明朝对峙,史称“北元”。直至1402年才去元国号并改国号为“鞑靼”。元朝自忽必烈定国号起,历十一帝98年。
附:元朝历代皇帝一览表
我们看整个元代,除了元世祖忽必烈和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元世祖在位35年(前11年元朝尚未建立,历经元朝实际上则为24年),而元顺帝在位36年,整个元朝剩余38年的时间,这中间居然产生了9个皇帝,平均下来一个皇帝在位也就是3年的时间,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们根本没时间放在治国理政上,几乎都在争夺皇位。
元朝灭亡的原因,历史早有定论。其主要原因在于政治黑暗,民族歧视和政治压迫政策。但是我觉得,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政局不稳,也是其根本原因。什么原因造成元朝皇帝短命的呢?个人认为元朝皇帝短命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元朝没有建立完善的继承制度
看完这个图,一个字,乱。两个字,真乱。一大家子谁做皇帝真是不确定啊。
没有建立完善的继承制度和选拔制度。客观上造成了皇权争夺战。一大家子再加上牵动相关的管理人员,整天都在想着谁做皇帝,根本没有人关心百姓的死活,这也进一步刺激了元朝的政治黑暗。
其次,蒙古族的家奴制度延续到了国家的管理中,更进一步加剧了元朝政局的不安定。
元朝君臣关系中长期保持着来自草原游牧社会的私人隶属色彩和身分差异,大臣不过是君主的家臣或奴婢,其权力在大多数时候都被看作皇权的外化和延伸,不被视为威胁。于是就出现了在汉族王朝乃至其他北方民族王朝中不常看到的情况:皇帝委任责成,大胆放权,大臣勇于任事,不加避忌。
元朝后期,在皇位争夺激烈的背景下,一些家臣通过拥立新君、进行政治投机所获得的权力,已有突破传统主从名分、危及皇权的趋势。
第三,元朝未处理好皇权与臣权的关系,特别是皇帝和丞相的关系。
忽必烈即位后,实行中书省一省制,长官为中书令。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正一品,以右丞相为上。平章政事四员,从一品,“掌军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以上皆为宰相。元朝宰相权力很大,是上层权力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是皇位争夺战中的重要依靠力量。
元朝的相权是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大趋势下的一次重要反弹。元朝政治政治生活中存在大量利于宰相专权的机制,与此同时从制度上对宰相专权所作限制却很少。
第四,元朝缺乏对皇族的系统规划和深层次教育。
元朝大多数皇帝权力欲不强,只喜欢贪图享乐。这些皇帝大多只满足于深居宫中,垂拱而治,对亲自处理政务并没有太大兴趣。元朝皇帝不行常朝,其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是居于宫中坐等大臣奏事,并且似乎没有批阅文书的传统,动口不动手,多数时候对大臣所奏之事都只是简单答复“那般者”了事。与其他王朝一些事必躬亲的“勤政”型皇帝相比,元朝皇帝的日常工作量远为逊色。
从根本上看,皇帝作为古代中央集权制的核心,皇帝自己乱,就很难杜绝国家乱的问题。根据现代管理制度的定义——首长负责制的定义。皇帝乱才是元朝乱一切的根源,也是元朝快速走向灭亡的根源。这种根源从现代管理角度来说,概括起来,可以用以下几句话形容:
1、组织管理体系不够完备。谁当老大,怎么当老大并无明文规定。
2、没有进行系统的权利平衡系统建设,执行层具有决策层的权利,而决策层放弃了决策的权利。并没有形成:决策——执行——反馈——追责的管理系统。
所以,元朝短命也就不难理解了。
元朝皇帝的龙袍样式组图
元代皇帝和皇帝亲属穿缠身大龙纹的龙袍,当时民间街市也有这种龙袍出卖,元世祖发现后,立即下令禁止民间私自织绣这种龙袍。在《元史》刑法志和舆服志中,说龙是指五爪两角,这就使龙和蟒有了区分的标准,蟒是四爪或三爪。据《元典章》记载,凡皇帝戴过的帽子样式,别人就不许再做再戴。否则,制作工人就要处死。大德元年,皇帝做了一个黑羔细花儿斜皮帽,责令监司官承直传话,如果有人再做就是死罪。大德十一年,皇帝做了一个金翅雕样皮帽顶儿,传令别人不许再做。至大元年,工匠给验马做的皮帽样子和皇帝的皮帽相同,也下令不许戴,缝帽子的也要治罪。
元代皇帝冕服有衮冕、衮龙服、裳、中单。衮冕,用漆纱制成,冕上覆綖,青表朱里。綖的四周环绕云龙。冠口以珍珠萦绕。綖的前后各有十二旒,綖的左右系黈纩二,冠的周围,珠云龙网结,綖上横天河带,左右至地。这实际上是参照了先秦的典章制度,对古代君王冕冠加以适当改造。衮龙服,是用青罗制成的,饰有日、月、星等图案。这和唐、宋衮服比较起来,略有简化。裳,是用绯罗制成的,其状如裙,饰有纹绣,共16行,每行绣有藻、粉米等图形。中单,是祭服、朝服的内衣,以白纱制成,大红边饰。皇帝的衣料,色彩鲜明,除了华丽的纳石失(在纱、罗、绫上加金的织金锦),还有外来的细毛织物速失、紫貂、银貂、白狐、玄狐等皮毛。元代丝织多为缕金织物,这是前所未有的一大特点。
皇太子的衮冕,用白珠九旒,红丝组为缨,青扩充耳,犀簪导。青衣朱裳,五章在衣,四章在裳。白纱中单。瑜玉双佩。白袜朱舃。这和宋代皇太子衮服相近,都为“白珠九旒”,宋代的“青衣红裳”,元代改为“青衣朱裳”。元代贵族满身红紫细软,以装饰宝石为荣。据说,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一块嵌在皇冠顶上重一两二钱的红宝石,估价中统(元世祖忽必烈年号)钞14万锭。特别名贵的皇冠钹笠冠上加金嵌玉,并饰有稀有的大粒珍珠。这是以往皇冠上未见过的。
元朝皇帝的龙袍样式组图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