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年代有很多的官员都选择弃官从商,状元张謇就是其中的一位,有很多人都会疑问放着好端端的状元不做为什么要去从商呢?本来一心做官,想要光耀门楣的张謇到底经历什么让他弃官呢?历史上张謇巅峰时有多少钱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张謇为什么弃官经商?
张謇为什么弃官经商?
一,张謇谋求状元功名的历程,漫长且艰辛,使他一身疲惫,再也无心留恋官场。
二,吴长庆去世,是张謇在官场旋涡中遭遇的第二次打击,他步入官场的意愿受到很大打击。
三,是张謇得罪了李鸿章,这使得他失去了晚清最大政治势力集团的庇护。
主要是他明确的看出国家,社会将在开放的世界的面前不可逆转的趋势。他高屋建瓴,审时度势,重新给自己设立新的价值目标。
身心疲惫,不恋官场?
张謇谋求状元功名的历程,可谓漫长且艰辛,这使得他一身疲惫,再也无心留恋官场。
如此陈述,可能不虚。1894年,正值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北京举行恩科会试。对于众多怀有科举梦想的年轻人而言,这显然是难得的机遇。不过此时的张謇,之前屡次会试不中,已经心灰意冷,无心再战。他在1892的日记中写道:
“计余乡试六度,会试四度,凡九十日;县州考、岁科试、优行、考到、录科等试,十余度,几三十日;综凡四月,不可谓不久,年又四十矣,父母必怜之,其不可已乎?乃尽摒试具。”
所谓人到中年,身心疲惫,张謇对于科举考试的厌倦,跃然纸上。不过父母对他的期望依然很高。张謇的父亲劝慰儿子:“儿试诚苦,但几年未老,我老而不耄,可更试一回。”张家的决心比想象的要大很多,由此,张謇虽然内心极不情愿,但“余不敢违,然意固怯,迟迟乃行。”这种几乎完全不抱希望的科举之考,没想到却十分顺利。张謇第一次会试,中了第六十名贡士,一月后的复试又得到第十名,获得了殿试的机会。在殿试中,张謇在以朱子之学对答“河渠、经籍、选举、盐铁”四题,三日后乾清宫听宣,他被以一甲第一名引见,高中状元。
金榜题名,张謇家族可谓欣喜若狂。但张謇的兴奋,并不火热,他形容自己“栖门海鸟,本无钟鼓之心。伏枥辕驹,久倦风尘之想。”这样的陈词,可能有一些书生的清高,但日后的经历显示,张謇这个时候是真正开始对仕途产生了一些厌倦。
需要说明是,在这个问题上,张謇的确是一个例外,极少数的例外,至少他和盛宣怀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同样接受传统儒式教育,同样幼年都无涉洋经历,张謇高中状元却无意当官,选择回到家乡投身实业;盛宣怀则是屡试不中,不得已通过洋务经营来谋仕途上的升迁。盛宣怀最后一次乡试是1876年,这比张謇中举的时间早了近20年,在这20年中,一则商人在中国的社会地位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二则洋务在晚清政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三则随着地方督抚权力的坐大,幕僚成为仕途的捷径。张謇、盛宣怀二人最初都以幕僚身份从政。这样的人生际遇,其实隐含着一个正在向市场社会转型的国家,给更多的年轻人提供了一种新的人生可能性。国际贸易背景下,输入性的市场经济,催生出了企业家这个阶层。当新的社会分工出现,一种新的职业的诞生,必然导致单一的通过科举制度谋求上升的人生方式开始衰退。
在这样的意义上,盛宣怀不经过科举制度,就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他在1876年果断放弃科举而专心投身洋务,就是顺势而为,属于明智之举,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而他作为汉人,既能在晚清末年的“皇族内阁”中占据一席之地,又能让自己的企业富可敌国,短期来看,不能不说是人生之大成也。
因此,人们有理由认为,可能是盛宣怀的事业影响到了张謇,这使得他在高中状元之后,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思维定式去行动,而是有心进入市场,走一条企业家的人生之路。
未及状元,饱尝艰险?
当然,这只是一种比较性的推测,事实上第二种分析可能更加符合逻辑:在高中状元之前,张謇已经饱尝官场之艰险。
张謇遭遇的第一次官场打压,发生在1868年。这一年张謇年方十五,他开始了自己的科举之路,所谓天才少年,张謇当年就中了秀才,不过麻烦也随之而来,他背上了“冒籍”的罪名指控。所谓冒籍,是指张謇家族祖上三代没有中过举,属于“冷籍”,但是张謇却冒充中过举的家族的后人参加考试,且中举。这导致诸多官员开始对张家勒索,张家因此遭难,几乎倾家荡产。危难之中,张謇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下定决心,主动坦陈事实,经过了层层程序之后,终于在1873年,张謇被划归为通州(即今南通)本籍秀才,此事才得到圆满解决。
经历了人生第一次磨难,张謇更加精于学业,并开始进入官场。1874年,他幸运地进入了孙云锦的幕府,成为孙的幕僚,并跟随孙云锦至江宁(南京)任发审局书记 。[2]两年后,经孙云锦的介绍,张謇又加入了吴长庆的幕府,在吴长庆幕中一边深入参与各种军务政务,一边参与科举考试,可惜屡屡失利。1882年,张謇还直接参与了以吴长庆等将领指挥的平定朝鲜“壬午兵变”的军事行动。在一系列的政治实践中,张謇对于政治的感受更加真切,对于政治的理解也趋于成熟,而政治权斗的阴暗面也在张謇面前显示出来。
这个时候,吴长庆的主战政见在朝中失势,李鸿章的主和论调渐渐占据了上风。吴长庆成了派系斗争的牺牲品。张謇准确发现了不利于吴长庆的政治动向,“李相(李鸿章)欲以庆军属马建忠,而命公回天津”,所以他“力劝公(吴长庆)引退,并请奏解本职住京。”[3]果然,1884年,吴长庆被调防金州,不久染上重病。张謇悲叹道:“筱公(吴长庆字筱轩)病象屡变,窃为忧之。是时复有希冀此间之三营者,乘人之危一至此耶!今世士大夫如此者,固亦指不胜屈,欲世不乱得乎。”[4]不久,吴长庆去世,与吴“十载相处,情义至周”[5]的张謇,满心悲凉,在帮助料理完后事之后,返回了家乡。
这是张謇在官场旋涡中遭遇的第二次打击,他步入官场的意愿受到很大打击,之后,他接连拒绝了张之洞和李鸿章的邀请,不愿继续入幕的生涯,这种清高的姿态,甚至使得他拥有了“南不拜张,北不投李”的名声。
第三种解释,是张謇得罪了李鸿章,这使得他失去了晚清最大政治势力集团的庇护。张謇回到通州后,并没有放弃科举的努力, 1885年参加顺天乡试,高中第二。因为他是南方人,所以被称为“南元”。他自己晚年回忆,“清代乡人北榜中第二者……至余共三人”,[6]也算是极高的荣誉。的确,张謇天性聪颖,博览群书,官场大员们对他礼遇有加,在跟随吴长庆参与的一系列政治活动中,他已经引起了朝中的关注。晚清著名的清流派,朝中大臣翁同龢对张謇十分赏识。张得中“南元”之时,他就听到了来自朝中“潘(潘祖荫)、翁(翁同龢)二师期许甚至”[7]的大好消息。也正是如此,虽然张謇数次会试失败,但翁、潘等人一直想让张謇得中,并试图暗中发力支持,但受到科举制度本身规则限制,也只能通过对于文风的揣摩来判断张謇的试卷,结果每次都误中他人。好在天遂人愿,多年之后,张謇终于在清流派的帮携之下,成为大清状元,并且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以正途获得了官员的身份,留在京城参政。
不过,京官显然不好做,尤其处在1894年这个多事之秋,张謇的麻烦更是接踵而至。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主战的清流派和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发生了激烈的党争。张謇因为在多年前已随吴长庆处理过朝鲜危机,对于朝鲜、日本有着比较多的外事经验,这使他得到翁同龢的重视,张謇的观点得以在朝中抒发。中日开战后,中方连连失利,朝中对于犹豫、主和的李鸿章非常不满,弹劾李的奏书络绎不绝。张謇值此国家危难、屈辱之际,遥想当年李鸿章对待吴长庆的旧事,把国仇家恨都融入了笔端:
“直隶总督李鸿章,自任北洋大臣以来,凡遇外洋侵侮中国之事,无一不坚持和议,天下之人,是以集其诟病,以为李鸿章主和误国。而窃综其前后心迹观之,则二十年来败坏和局者、李鸿章一人也。”
这样的檄文,几乎将张謇放在了李鸿章的对立面。李鸿章确实在此次党争中十分被动,还被“拔三眼花翎,褫去黄马卦”,但他的能力、人脉,特别是在军队中的影响力,一时间在晚清政治格局中无人能及。
被清流派重新扶出山的恭亲王奕,也是谨小慎微,凡事都看慈禧脸色行事。翁同龢这样的的清流领袖,虽然长期活动在政治中心,却没有实务经验,要取代李鸿章这样的北洋重臣,几乎没有可能。李鸿章虽然人气走低,但势力不倒。
各种激烈的党争之中,张謇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正在这个时候,他的父亲在家乡因病去世,根据规定,张謇必须回家守制。这算是命运的一次转机,张謇趁此机会,丢下京城各种纠缠,打点行装,回到了南通
历史上张謇巅峰时有多少钱
张謇身家最多的时候有纱锭13.7万多枚
此时,大生已拥有纱锭13.7万多枚,张謇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历史上张謇巅峰时有多少钱
张謇身家最多的时候有纱锭13.7万多枚
经过数年的惨淡经营,大生纱厂逐渐壮大,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该厂增加资本63万两,纱锭2万余枚。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又在崇明久隆镇(今属启东市)创办大生二厂,资本100万两,纱锭2.6万枚。到宣统三年(1911年)为止,大生一、二两厂已经共获净利约370余万两。
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张謇的理念决定了他事业的规模,当时西方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纺织市场留出了一个巨大空间。1913年以后,和其他地方的纺织企业一样,大生一厂、二厂连年赢利,兴旺一时,仅1919年两厂赢利就高达380多万两,创下最高纪录。总计从1914年到1921年的8年间,大生两个厂的利润有1000多万两。1920~1921年,上海报纸天天刊登大生的股票行情,是当时市场上最抢手的股票之一。
”张謇的理念决定了他事业的规模,当时西方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纺织市场留出了一个巨大空间。1913年以后,和其他地方的纺织企业一样,大生一厂、二厂连年赢利,兴旺一时,仅1919年两厂赢利就高达380多万两,创下最高纪录。总计从1914年到1921年的8年间,大生两个厂的利润有1000多万两。1920~1921年,上海报纸天天刊登大生的股票行情,是当时市场上最抢手的股票之一。
此时,大生已拥有纱锭13.7万多枚,张謇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