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信仰,在有些人的心目中,甚至信仰是高于自由高于生命的。除了民族信仰以外,像很多人也会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比如基督教,比如佛教。佛教已经传入中国长达一千多年了,对我们的文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那么暗物质和暗能量与佛教有什么关联呢?为什么佛教会在中国如此兴盛呢?下面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暗物质和暗能量与佛教的关联
爱因斯坦说:“如果说有哪个宗教可以应对现代科学要求的话,那一定是佛教了”。佛教传入中国大约有1300一1500年之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的确至深至远。譬如《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很多人都知道,但要解释就很难了。我对佛学了解甚少只能浅显地按自己的理解说几句。
“色即是空”比较好解,劝人不要迷恋世上一切物质性的东西,随着人体的消亡人人都是双手空空而去。曹雪芹形容得好:“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 而“空即是色”我以前总看不懂。现在认为:人的肉体这个阳性物质虽没有了,但他已转化成了阴性物质,转化成暗物质暗能量,只是人的肉眼看不见,高级的科学仪器也只是现在才发现了暗物质暗能量是真实的客观存在。所以以前错把这里的“空”理解为什么都没有。其实这种转换完全符合唯物主义的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4%的普通物质绝对要服从96%的暗物质和暗能量。
为什么仅凭年、月、日、时我们就能用梅花易、八字、紫微斗数、奇门遁甲等方法能测准普通物质世界中的各种事情呢?这说明时间和空间的本质也在暗物质暗能量之中。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就指明了思维的物质性和普通物质的“色”,暗物质暗能量的“空”是一回事。佛教中的“识”,分为八种。其中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均为人体器官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只有意识才有分辩和认识事物的功能,现代的心理学只研究到此为止。
佛教认为第七识为未那识,它是自我意识的根本。因为人有无数的执着存在这种意识中,这就是人烦恼的根源。第八识为阿赖耶识,一个人前世今生所有的善与恶的种子全藏在这里,是本性与妄心的合体。 人一生中所有的言行所造成的后果,前面七识所形成的思维结晶都以暗物质暗能量的形式隐藏在这里。人死后此识最后离开肉体,按照宇宙时空的规律人在再生时此识最先进入人的肉体。
所以佛教劝人积德行善、在今生的一言一行中尽量在阿赖耶识中多多地、牢固地埋下善的种子,去掉恶的种子,为下辈子做一个更好更善良的人打好物质上的基础。 佛教的这种哲理是否正确可能只有真正地揭开暗物质暗能量的运行规律后才能证实。
从暗物质暗能量的角度来理解。孔子在《易传》中的论述。孔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渭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正因为形而下者是可以看得见的普通物质,所以谓之器,“器”指器具,泛指很容易了解的东西。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上”是指宇宙空间中最高层次的思维,“得道”就是认识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性,就是认识到了真理。
用最新的科学语言来说,这些看不见摸不到的形而上的大道就是暗物质暗能量在宇宙中的作用原理。 我们的《易经》正是运用思维在大脑中这种超光速的暗物质暗能量,运用《易经》派生出的各种在阴性世界中太极思维的方法,譬如在八卦预测中爻与爻之间,爻与日月年时之间生克制化刑冲合害、空亡、入墓等等方法来进行判断。
再根据具体的人具体的事适当地变化剪裁从而达到正确应用的目的,这就是“变”。当我们,通过气功或太极拳的锻练,排除杂念、集中意念,尽量开发大脑中占90%未被利用的细胞,由静极入定,从定中生慧,在大脑最深层的部位尽量多的贮存与宇宙大道中频率相同的暗物质暗能量,使我们思维中的阴性物质从量变到达质的飞跃,再进一步的推演,使其实行,我们就能对《易经》中的哲理融汇贯通。这就是孔子所谓的“通”。
孔子所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里的“善”涵盖了世界上一切仁慈、博爱等等道德规范。这里的“性”用朱熹的话说:“自理而言谓之天,自禀受而言谓之性”。又曰:“性者,即理也”。这即是说我们只有继承和发扬《易经》中的哲理,我们才能真正地拥有善。禀受了善而有成的人,他的本性也许就是隐藏在思维深处能决定于人一切行为的暗物质暗能量。我们目前不知道他叫什么,权且暂用阿赖耶识来代替。
孔子这段话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如果要学好和继承《易经》精髓,要学好周易预测首先就要修心养性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去掉各种执著,使自已的本性返扑归真,只有先净化自已的心灵,才能与天理中的暗物质暗能量和谐地融为一体,使内心的暗物质暗能量和宇宙法则中的暗物质暗能量振幅相同且频率相等,我们才能真正地读懂《易经》。
正因为“仁者见仁、知者见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仅管96%的暗物质暗能量每时每刻将我们团团包围,层层制约。不管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我们只能按照宇宙的法则生活在地球上。然而大多数的人日用而不知,这正是人间真实的写照。
佛教为什么在中国兴盛
佛教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兴盛,具有那么强大的生命力,而在创始国印度,随着阿育王为代表的孔雀王朝的覆灭,由于政治的原因佛教在短期兴盛后,很快便式微被人遗忘或忽视,在印度历史长河中可谓昙花一现。东汉时,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谓举步为艰。
我们知道,刘氏汉朝立国后,由于战国争霸、始皇一统、楚汉相争,在汉初文景二帝时期,国家田地荒芜、人口稀少、国力贫弱,不得不屈尊于匈奴,为了让民休养生息,采用了黄老之道,使大汉王朝逐渐恢复了元气,为日后武帝马踏匈奴,播威四方打下了坚实物质基础。
汉武帝时期,不再能够忍受匈奴的欺凌,一改先祖无为而治思想,准备励精图治、大展雄途,重塑大汉王朝声威,因此对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极为认同,并采纳作为大汉王朝治国方略,从此儒学开始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
佛教传入中国后,儒家认为佛教教义是夷狄乱言,不耻一顾,应该废除。在这种情况下,佛教为求生存只好寄养在道家门下。因为佛教创始人释珈摩尼和中国的老子、孔子差不多属于同一时代,况且有老子骑青牛出关的传说,于是聪明的佛教徒声称,佛祖释迦牟尼当年是因为老子点化才成佛。有了中国老子的庇护,佛教在一开始才避开了许多不必要的排外打击,于是一帆风顺,到了晋代便发展壮大了。晋朝道士王浮写了一部《老子化胡经》,但站住脚跟的外来佛教已经不能忍受道家对佛教不敬了,从此佛道相争,持续了千年 。 可以这样说,外来佛教先是依附于道教,等到自己实力强大可以独立了,就开始与道教切割,分道扬镳了。
释迦牟尼佛:
佛教主张性空,通过修炼,证得五蕴皆空,其核心就是《心经》的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佛祖在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最后在天朦朦亮时,因空旷寂寥的天空中这颗启明星的启示,突然睹星悟道。这个道就是启明星这个缘,带来身心的顿悟,体验好求证到了“空”的境界,就是所谓的“缘起性空”,就是《心经》第一句话的五蕴皆空的空。中国妇孺皆知的《西游记》中哪个人物最厉害,除佛祖具有最高法力外,大家最喜欢的肯定是齐天大圣,法号是孙悟空,因为悟到了空,就可以使一切苦难得以解度。
空是抽象的,一般人很难完全求证得到这种空的境界。佛讲,人人心中有佛,每个人都可以成佛,之所以常人很难求证得到佛的境界,是因为世俗中人被名利色等私欲所障蔽,自性迷失,以是不见佛性。由于每个人内心私欲纵横,因此人的内心就难得平静沉淀,比如,仇富仇官、患得患失、浮躁难安、良心谴责,大家平常所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是放下手中刀就可以成佛,而是由于作恶多端、伤天害理后内心的煎熬、自责、恶梦,不是想放就能放的,真的完全放下了,你精神上差不多就能求证得佛果了,那时你摆脱了孽障的困扰,五蕴皆空了,不受煎熬了,心性自空,遮障不存,这是你就是佛了。
当然佛教仅一个空字,很难引起共鸣,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创新改造外来文化的能力非常强大。
中国固有文化中有天命理论,就是众生命运由上天主宰,做什么事要与天挂起勾来。比如,统治者自称天子,是上天的儿子,君权神授,是受命于天的,代表上天意志来管理天下的,这是政权合法性的哲学基础。
中国的帝王为了证明政权的合法性,一个办法是证明血统的纯正,比如是远古三皇五帝的多少世孙;另一个办法是通过一些神秘事件来说明是上天意旨,比如刘邦斩白蛇起义,或者让人在鱼肚子藏一块写字的布,或者通过不知从哪儿突然出现的歌谣,即使梁山好汉起义也挂起替天行道的大旗。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翻变了祖宗万代也有没有与三皇五帝有任何联系,血统上不高贵,也想不出什么灵异事件,可能前辈玩多了,老百姓不感冒了,自然心理上自卑、不硬气,皇权合法性不强,因此就大力推朱熹,毕竟都是朱家人,唯一提起来觉得有些影响力的人物,所以规定科考取仕以朱子所注四书五经为标准。
但中国的天命观,注重血统,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打地洞,生活在社会底层最困苦的老百姓在精神上没有盼头。但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讲得比较圆满,也比较容易被人相信,至少在逻辑上给穷苦人找到了心安理得的解释,今生的苦是前世的孽,要想后世离苦得乐脱离轮回,就要学佛,就要积善积德。这无疑极大丰富了中国传统的天命理论。
另外,佛教的“空”的概念和道家老子庄子的理论非常吻合,比如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对‘’空‘’的求证,与道教清心寡欲的思想非常契合,理念有接近的地方,尤其在魏晋玄学盛行的时代,佛教的传入引起了学者的浓厚的讨论的兴趣。士大夫的鼎力支持,也为禅宗的进一步推广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
此外,中国化的佛教禅宗有着非常旺盛的生命力,还与它的简单易行、人人可参有关。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若修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这两句话都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话。禅宗主张人人都具有佛性,都可以修炼成佛,而且禅宗认为处处可修禅,不必非要修建寺庙等固定的修禅地方。 禅宗六祖惠能倡导的“唯心净土,己性弥陀”的这些主张,使得每个人都可以识心见性,从而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这无疑很容易引起普通市民的共鸣,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此也能够长久地在民间得到发展和深入。
如今,经过千百年来历史的洗刷沉淀,儒释道三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尤其是明王阳阳的心学,无疑有着浓浓禅学痕迹,无疑是外为中用的典范。正因为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改造能力,才使得中华文化更为强大,也更为博大。
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中,般若法门最为殊胜。《般若经》的内涵以空性为主,透过对空性的了解能断除烦恼障和知障。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暗物质和暗能量与佛教的关联
爱因斯坦说:“如果说有哪个宗教可以应对现代科学要求的话,那一定是佛教了”。佛教传入中国大约有1300一1500年之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的确至深至远。譬如《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很多人都知道,但要解释就很难了。我对佛学了解甚少只能浅显地按自己的理解说几句。
“色即是空”比较好解,劝人不要迷恋世上一切物质性的东西,随着人体的消亡人人都是双手空空而去。曹雪芹形容得好:“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 而“空即是色”我以前总看不懂。现在认为:人的肉体这个阳性物质虽没有了,但他已转化成了阴性物质,转化成暗物质暗能量,只是人的肉眼看不见,高级的科学仪器也只是现在才发现了暗物质暗能量是真实的客观存在。所以以前错把这里的“空”理解为什么都没有。其实这种转换完全符合唯物主义的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4%的普通物质绝对要服从96%的暗物质和暗能量。
为什么仅凭年、月、日、时我们就能用梅花易、八字、紫微斗数、奇门遁甲等方法能测准普通物质世界中的各种事情呢?这说明时间和空间的本质也在暗物质暗能量之中。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就指明了思维的物质性和普通物质的“色”,暗物质暗能量的“空”是一回事。佛教中的“识”,分为八种。其中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均为人体器官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只有意识才有分辩和认识事物的功能,现代的心理学只研究到此为止。
佛教认为第七识为未那识,它是自我意识的根本。因为人有无数的执着存在这种意识中,这就是人烦恼的根源。第八识为阿赖耶识,一个人前世今生所有的善与恶的种子全藏在这里,是本性与妄心的合体。 人一生中所有的言行所造成的后果,前面七识所形成的思维结晶都以暗物质暗能量的形式隐藏在这里。人死后此识最后离开肉体,按照宇宙时空的规律人在再生时此识最先进入人的肉体。
所以佛教劝人积德行善、在今生的一言一行中尽量在阿赖耶识中多多地、牢固地埋下善的种子,去掉恶的种子,为下辈子做一个更好更善良的人打好物质上的基础。 佛教的这种哲理是否正确可能只有真正地揭开暗物质暗能量的运行规律后才能证实。
从暗物质暗能量的角度来理解。孔子在《易传》中的论述。孔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渭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正因为形而下者是可以看得见的普通物质,所以谓之器,“器”指器具,泛指很容易了解的东西。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上”是指宇宙空间中最高层次的思维,“得道”就是认识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性,就是认识到了真理。
用最新的科学语言来说,这些看不见摸不到的形而上的大道就是暗物质暗能量在宇宙中的作用原理。 我们的《易经》正是运用思维在大脑中这种超光速的暗物质暗能量,运用《易经》派生出的各种在阴性世界中太极思维的方法,譬如在八卦预测中爻与爻之间,爻与日月年时之间生克制化刑冲合害、空亡、入墓等等方法来进行判断。
再根据具体的人具体的事适当地变化剪裁从而达到正确应用的目的,这就是“变”。当我们,通过气功或太极拳的锻练,排除杂念、集中意念,尽量开发大脑中占90%未被利用的细胞,由静极入定,从定中生慧,在大脑最深层的部位尽量多的贮存与宇宙大道中频率相同的暗物质暗能量,使我们思维中的阴性物质从量变到达质的飞跃,再进一步的推演,使其实行,我们就能对《易经》中的哲理融汇贯通。这就是孔子所谓的“通”。
孔子所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里的“善”涵盖了世界上一切仁慈、博爱等等道德规范。这里的“性”用朱熹的话说:“自理而言谓之天,自禀受而言谓之性”。又曰:“性者,即理也”。这即是说我们只有继承和发扬《易经》中的哲理,我们才能真正地拥有善。禀受了善而有成的人,他的本性也许就是隐藏在思维深处能决定于人一切行为的暗物质暗能量。我们目前不知道他叫什么,权且暂用阿赖耶识来代替。
孔子这段话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如果要学好和继承《易经》精髓,要学好周易预测首先就要修心养性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去掉各种执著,使自已的本性返扑归真,只有先净化自已的心灵,才能与天理中的暗物质暗能量和谐地融为一体,使内心的暗物质暗能量和宇宙法则中的暗物质暗能量振幅相同且频率相等,我们才能真正地读懂《易经》。
正因为“仁者见仁、知者见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仅管96%的暗物质暗能量每时每刻将我们团团包围,层层制约。不管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我们只能按照宇宙的法则生活在地球上。然而大多数的人日用而不知,这正是人间真实的写照。
佛教为什么在中国兴盛
佛教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兴盛,具有那么强大的生命力,而在创始国印度,随着阿育王为代表的孔雀王朝的覆灭,由于政治的原因佛教在短期兴盛后,很快便式微被人遗忘或忽视,在印度历史长河中可谓昙花一现。东汉时,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谓举步为艰。
我们知道,刘氏汉朝立国后,由于战国争霸、始皇一统、楚汉相争,在汉初文景二帝时期,国家田地荒芜、人口稀少、国力贫弱,不得不屈尊于匈奴,为了让民休养生息,采用了黄老之道,使大汉王朝逐渐恢复了元气,为日后武帝马踏匈奴,播威四方打下了坚实物质基础。
汉武帝时期,不再能够忍受匈奴的欺凌,一改先祖无为而治思想,准备励精图治、大展雄途,重塑大汉王朝声威,因此对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极为认同,并采纳作为大汉王朝治国方略,从此儒学开始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
佛教传入中国后,儒家认为佛教教义是夷狄乱言,不耻一顾,应该废除。在这种情况下,佛教为求生存只好寄养在道家门下。因为佛教创始人释珈摩尼和中国的老子、孔子差不多属于同一时代,况且有老子骑青牛出关的传说,于是聪明的佛教徒声称,佛祖释迦牟尼当年是因为老子点化才成佛。有了中国老子的庇护,佛教在一开始才避开了许多不必要的排外打击,于是一帆风顺,到了晋代便发展壮大了。晋朝道士王浮写了一部《老子化胡经》,但站住脚跟的外来佛教已经不能忍受道家对佛教不敬了,从此佛道相争,持续了千年 。 可以这样说,外来佛教先是依附于道教,等到自己实力强大可以独立了,就开始与道教切割,分道扬镳了。
释迦牟尼佛:
佛教主张性空,通过修炼,证得五蕴皆空,其核心就是《心经》的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佛祖在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最后在天朦朦亮时,因空旷寂寥的天空中这颗启明星的启示,突然睹星悟道。这个道就是启明星这个缘,带来身心的顿悟,体验好求证到了“空”的境界,就是所谓的“缘起性空”,就是《心经》第一句话的五蕴皆空的空。中国妇孺皆知的《西游记》中哪个人物最厉害,除佛祖具有最高法力外,大家最喜欢的肯定是齐天大圣,法号是孙悟空,因为悟到了空,就可以使一切苦难得以解度。
空是抽象的,一般人很难完全求证得到这种空的境界。佛讲,人人心中有佛,每个人都可以成佛,之所以常人很难求证得到佛的境界,是因为世俗中人被名利色等私欲所障蔽,自性迷失,以是不见佛性。由于每个人内心私欲纵横,因此人的内心就难得平静沉淀,比如,仇富仇官、患得患失、浮躁难安、良心谴责,大家平常所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是放下手中刀就可以成佛,而是由于作恶多端、伤天害理后内心的煎熬、自责、恶梦,不是想放就能放的,真的完全放下了,你精神上差不多就能求证得佛果了,那时你摆脱了孽障的困扰,五蕴皆空了,不受煎熬了,心性自空,遮障不存,这是你就是佛了。
当然佛教仅一个空字,很难引起共鸣,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创新改造外来文化的能力非常强大。
中国固有文化中有天命理论,就是众生命运由上天主宰,做什么事要与天挂起勾来。比如,统治者自称天子,是上天的儿子,君权神授,是受命于天的,代表上天意志来管理天下的,这是政权合法性的哲学基础。
中国的帝王为了证明政权的合法性,一个办法是证明血统的纯正,比如是远古三皇五帝的多少世孙;另一个办法是通过一些神秘事件来说明是上天意旨,比如刘邦斩白蛇起义,或者让人在鱼肚子藏一块写字的布,或者通过不知从哪儿突然出现的歌谣,即使梁山好汉起义也挂起替天行道的大旗。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翻变了祖宗万代也有没有与三皇五帝有任何联系,血统上不高贵,也想不出什么灵异事件,可能前辈玩多了,老百姓不感冒了,自然心理上自卑、不硬气,皇权合法性不强,因此就大力推朱熹,毕竟都是朱家人,唯一提起来觉得有些影响力的人物,所以规定科考取仕以朱子所注四书五经为标准。
但中国的天命观,注重血统,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打地洞,生活在社会底层最困苦的老百姓在精神上没有盼头。但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讲得比较圆满,也比较容易被人相信,至少在逻辑上给穷苦人找到了心安理得的解释,今生的苦是前世的孽,要想后世离苦得乐脱离轮回,就要学佛,就要积善积德。这无疑极大丰富了中国传统的天命理论。
另外,佛教的“空”的概念和道家老子庄子的理论非常吻合,比如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对‘’空‘’的求证,与道教清心寡欲的思想非常契合,理念有接近的地方,尤其在魏晋玄学盛行的时代,佛教的传入引起了学者的浓厚的讨论的兴趣。士大夫的鼎力支持,也为禅宗的进一步推广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
此外,中国化的佛教禅宗有着非常旺盛的生命力,还与它的简单易行、人人可参有关。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若修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这两句话都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话。禅宗主张人人都具有佛性,都可以修炼成佛,而且禅宗认为处处可修禅,不必非要修建寺庙等固定的修禅地方。 禅宗六祖惠能倡导的“唯心净土,己性弥陀”的这些主张,使得每个人都可以识心见性,从而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这无疑很容易引起普通市民的共鸣,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此也能够长久地在民间得到发展和深入。
如今,经过千百年来历史的洗刷沉淀,儒释道三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尤其是明王阳阳的心学,无疑有着浓浓禅学痕迹,无疑是外为中用的典范。正因为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改造能力,才使得中华文化更为强大,也更为博大。
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中,般若法门最为殊胜。《般若经》的内涵以空性为主,透过对空性的了解能断除烦恼障和知障。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